讲这个故事的老大爷蒋庆泉,是中国人民 老战士,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战争结束后,蒋庆泉在辽宁老家“隐居”了半个多世纪,乡亲们只知道他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20年前,《杭州日报》创办“倾听·人生“专栏,每周拿出一个整版,记录小人物的故事,迄今已经讲述了多个真实生动的人生。
现在,《杭州日报》从“倾听·人生”开办二十年来刊发的近千篇稿件中精选出的56个故事,收录在《见证:“倾听·人生”精选集》里面,蒋庆泉的故事就是其中一篇。除了真实、好看、精彩,这些参差百态的故事,也是时代前行的珍贵记忆。
正如这本书序言里写的那样“这里有当代普通人的奋斗;这里有穿梭时空的回忆;还有各种让人潸然泪下的情感故事。
11月21日(星期六)14:00,在晓风书屋体育场路总店(西湖区体育场路-号)我们熟悉的编辑们将邀请部分书中嘉宾与我们现场交流,我想这一定会是一场期待已久、温暖的老友相聚,欢迎
10月25日,吴廖二人相聚湖南洪江古城。
轰轰烈烈,起起落落,用晓波的话,“第三次一贫如洗”。
那时厂子形势很好啊。我哪晓得后面的事情。年春节过后,我们厂里组织了一个全国订货会。在全国性报纸上刊登一版广告,好像只要四千块钱,还给登好几次。报纸一登,全国呼啦啦来了一堆人,订货会上一下子订了多台!
再多我也不敢订了,订单大了我生产不出来可咋办。
然后我就按这个计划,轰轰烈烈地投入生产了。
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很乱。国内基本建设也停了,很多水泥厂烟囱不冒烟了。水泥厂不开工了,给水泥厂供应包装袋的厂子当然也停了,那原来跟我订的设备,也没人要了。
厂子就垮了。还欠下银行30万。一个万元户,都是戴大红花的,欠下30万是什么概念?我把厂子卖了,土地卖了,去还钱。跟着我的20多个弟兄,把他们安顿一下,我自己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就靠老婆工资养着呗。再待不下去了,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后来回涟源老家去搞一个液化气站。当时跟岳母岳父他们借了0块钱,那么巧,或者说不巧,回涟源的路上遇到一个人要跟我借钱。那就借呗,借给他块,我带着块钱回小县城,开了一个液化气站。
后来觉得这样也没意思啊,还是想办厂。
到了江苏,丹阳,办了一个鱼药厂。江苏是淡水养殖全国最大的省份,鱼药有市场啊。生产出来,生意也不错,货款呢,清明前卖药给对方,要等快过年了人家把鱼卖了才付钱。这个周期太长了,熬不住,又把厂子卖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在广州,做外贸,把“一号紫杂铜”买回来,送到电解铜厂,加工成电解铜,再卖出去。这个叫“两头在外”。挺挣钱。折腾了几年,赚下三四百万。
这下扬眉吐气,顺风顺水了吧?我也这么想的。后来呢,房地产热啊,全国上下到处尘土飞扬,热气腾腾,我没憋住,到广西拿了一块地。这地刚拿到,还没捂热呢,老朱同志铁腕治理楼市。好,我那些钱,全砸进去了。
用晓波的话,“第三次一贫如洗”。
做这做那,把自己累倒了。送医院抢救。给心脏上了3个支架。
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也挺坎坷。那到底是什么支撑我一路走下去呢?还是那句话:我们还都相信理想,相信未来。
到了年,我又去跟人合伙,跟电信部门合作,搞一个“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我负责市场运营这一块,合伙人负责技术那一块。
那时电信是国字号,一个项目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开始还行啊,也挣钱的。但是国情是这样,你能不能揽下这一个项目,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你愿意掏多少钱给人家。或者,人家弄一个人来你公司占股。这种事太多了。我不愿意干。我也没法干啊。再者,很快,国外的大公司也进来了,我们没办法去竞争。
到后来,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我又去做门店生意。经营各种小型机电,什么振动机、搅拌机之类的。
我们市场边上,有个很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是长沙红星村开发的。红星村,口号是“打造湖南的华西村”。当时红星村有个“中国现代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那么红星村开发的这个市场,就是这个农产品交易中心的配套项目。整个市场,是封闭式的,0多个铺面,卖给了0多个业主。
到了6年,这个市场完全瘫痪了,没搞起来。
那么多业主,委托给一家公司经营,公司把铺面出租给商户,商户赚不到钱,没钱交给公司,公司就没有钱交给业主,一连串的反应。三天两头打架。
这个公司的经营者,也是涟源老乡。他们找到我,让我一起去搞。我不想去啊,头大。后来经不住劝,几次考察下来,有了思路。
这市场位于城乡结合部,周边交通便利,停车方便,只能经营冷销产品,比如说家具、汽车、装饰材料这些。我们用了5个年头,终于引进了一家家具卖场,然后把0多个业主和公司、和商户的关系理顺。这里头的故事,就太多太多了,一天一夜都说不完。总之呢,一团乱麻,让我们给理顺了。到了现在,业主按月能拿租金了,笑哈哈。还带动了商圈的兴旺。*府当然也更满意了。
我呢,把自己累倒了。
送医院抢救。给心脏上了3个支架。
可还是闲不下来。就前段时间,买了一个矿山。锰矿。投入多万元。这个月,又把三家企业整合进来,成立了一个集团公司。公司下属5个企业,其中一个是搞生态农业,种了6万亩油茶,年产一万吨茶油。我呢,是做这个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用不了多久,你们杭州人也能吃上我们公司生产的茶油了。
没想到只用了40多个小时,就把人从茫茫人海里找到了。
哎呀,说廖厂长找到了,大家都很高兴。媒体啊,晓波啊……说见一面吧。
见面会是在10月25日。地点放在洪江。在长沙西面大概多公里的古商城。那天还稀稀拉拉下了几滴雨。
晓波当年还是个大学生,现在已经是个成功的财经作家,我们终于在25年后坐在了一起。太激动了,太欣慰了。
身后的宣传墙上,有四个大大的字:理想,情怀。边上还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当年考察队出发时,我们的合影,另一张是我现在的照片。
晓波他也很激动,他说写文章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还能再见面。没想到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只用了40多个小时,就把人从茫茫人海里找到了。
25年啦。人生能有几个25年?能够再见面,总是快乐的事情。
那天来了不少人。当年一起参加考察队的王月华,现在是深圳特区报的总经理,他也来了。还有学者郑佳明,复旦大学校友、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作家*晓阳,等等。很热闹。
我呢,这么多年没有给晓波打过电话。没有联系过。但是我一直知道晓波,知道他写过《激荡三十年》,很有成就。要找他很容易,但是我们各自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走,没有什么联系的必要。我要跟他交流,看他作品就行了。
后来我知道,年晓波他们用了大概半年时间进行考察,走了11个省份。他们坐的是绿皮火车,铁皮大巴车,住三元五元一晚的小旅馆。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天之骄子,第一次真正看到了贫穷、真实的中国。
他们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带着三个女儿生活,日子很艰难。全家只有两条裤子,她和三个女儿轮流穿,每天只能两个人出门,另两个躺在床上。后来晓波给了她们一张大钱。那一家人,高兴得又蹦又跳的。
他们还去了战争前线,直面几千位烈士的遗体。他们还去了海南,感受了扑面而来的改革气息。
那个时代变化太快。贫富差距也在拉大。亲眼见到的中国现实,也让晓波他们有了新的思考。这种思考,必定深深沉淀在他们的生命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大概同一个年代吧,我和我的朋友们,也都在苦苦思考“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我们也用自己的实践,去探索个人理想的出路。
大家都在寻找的“廖厂长”,既是我,也不是我。寻找的是一个时代。
这次见面以后,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举动。晓波和我们长沙市涟源商会,分别捐资万元,设立了“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
我们希望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去帮助青年创业。青年人创业,无资金、无经验、无社会资源,很难。我们希望可以帮到他们,帮助他们去实现理想。
经过了25年,我跟晓波又见面,朋友依旧,真情依旧,情怀依旧。人生很美好。
经过了25年,我们在彼此身上,发现了自己。我发现我们依然都是理想主义者,我们依然在追寻着理想的脚步。我们都没有变。
现在我想,这段时间,社会上大家都在寻找的这个“廖厂长”,既是我,也不是我。因为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
理想、情怀,用我们搞材料的话来说,就是“晶核”。只要“晶核”还在,一切就有希望。我想,我们的明天会更美,中国的明天也会更美。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去晓风微店逛逛。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END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推荐阅读#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图录
跟着仲向平教授寻觅西湖边北山街上那些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李子柒都为这些“超美的中国蓝”打call!
晓风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