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的“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湖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为加快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如何以创新之举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四新”嘱托?《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多维提升湖南高校创新能力为打造“三个高地”增添强大动力李超民王辉习近平总书记年11月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又一次亲临湖南考察,勉励我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为我省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创新,是贯穿我省打造“三个高地”的主线。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服务社会等重任,在推进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省各类高校应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多维提升创新能力,为打造“三个高地”持续增添强大动力。
10月15日,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湖南分会场,湖南师范大学师生共同参与的“湖湘文化品牌IP及文创产品研发”项目作为文创类成果唯一的高校代表受邀参展。
充分认识湖南高校在打造“三个高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我省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生力*。
高校是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作为内陆省份,湖南打造“三个高地”,首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湖南高校长期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湖湘文化为重要职责使命,与境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密切,可为“三个高地”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文化环境、科技创新环境。
高校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关键主体。“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校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技论文、专利、科技奖励等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为打造“三个高地”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我省高校在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获16项大奖,获奖比例保持高位;在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中,7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部由省内高校作为主持单位获得。
高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省高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了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示范专业、优质开放课程,加快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相匹配的专业,将为“三个高地”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高校是科技研发创新的核心力量。我省高校拥有一大批科技研发中心、高层次创新平台,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关键领域科技研发工作。各高校基本上都与地方*府、企业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与技术转化协议,依托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培育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比如山河智能、博云新材等。湖南高校可为“三个高地”建设提供更多新科技应用成果。
湖南师范大学天象馆多维提升湖南高校创新能力,为打造“三个高地”提供强大支撑
充分发挥高校在打造“三个高地”中的强大支撑作用,需要高校、*府、企业、社会积极协同。
高校应全面加强创新思想传播,为打造“三个高地”营造优良的创新生态环境。全省高校应将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作为灵*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思想与理论创新,促进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打造“三个高地”凝聚共识、营造优良的创新生态环境。
明确高校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奠定其在打造“三个高地”中的主体地位。应协调好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在打造“三个高地”中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加强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国家先进制造业核心技术、区域优势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轨道交通、大数据等)的研发,建成知识创新和先进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创新区块链,形成以高校创新为特色的“科技高地”。
增大财*资金支持力度,为高校在打造“三个高地”中发挥创新作用夯实基础。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建议我省紧扣“三个高地”建设设置高校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各高校围绕打造“三个高地”适度增加研究经费;构建资金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精准投入到科技创新潜能大的重点项目,为高校在打造“三个高地”中发挥创新作用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推进“*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对“三个高地”建设的直接贡献度。“*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有助于实现*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及资本多方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省应着重拓展科技工业园区(如岳麓科技产业园)、合作研究中心(如中南大学三一研究院)、科研承包与合作培养人才(如委托课题)等模式;着力促进高校学科、科研、人才优势聚集“三个高地”重要建设项目;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校科研,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鼓励科研成果联合转化,提升高校对“三个高地”建设的直接贡献度与科技应用效能。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博才实验中学通过入场式活动,讲述中国共产*率领祖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以鲜活又“接地气”的现场思*课,厚植爱国主义教育。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教学康琼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指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我省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应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思*教学。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形成高校思*教学优势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红*故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遗址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但资源的综合利用功效有待提升。应进一步挖掘、整合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教学优势。
整合须着力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质量:一是深入研究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品格、价值定位、生成逻辑、分布特色、资源载体,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将其分别纳入高校思*教育学科体系,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话语向高校思*教学话语的转换;二是将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文渊挖掘透、文脉梳理清、文气承接好,把湖南红色人物、红色文化、红色事件等整合到高校思*教学当中去,突出“家国情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等湖湘精神的教育传承;三是深入挖掘经典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开发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品牌,整合生成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思*教学资源。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徐解秀的后人朱中雄在自家祖屋,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课教学效果
新时代高校在探索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教学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不同程度存在覆盖面窄、影响力小、方法陈旧、效果不佳等问题。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课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应着力推动三项创新——
教学内容创新突出鲜活。由远到近,引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相关元素,把中国近现史、中共*史、中国革命史讲活;由点到面,运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特定历史事件来阐释中国共产*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必然规律。比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半条被子”的故事,阐释人民群众对共产*和红*的认同;引入丰富多彩的红色故事、红色案例、红色视频,让思*课堂的红色文化活起来。
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用。可采取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将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移动课堂”教学,将思*教育课堂从教室搬到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场馆,通过生动鲜活的情境模拟、情感体验、现实体会、深情对话等模式,让大学生深刻感悟湖南红色文化的厚重。
教学手段创新突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实现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课堂的融合。从多学科、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探究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媒体技术在思*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思*教育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
紧扣红色文化资源,强化高校课程思*育人合力
当前多数高校课程思*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应用不足。紧扣红色文化资源强化课程思*要站位高、找切口、促落实,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知识传授与红色价值引领的关系。既要站在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上来认识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又要避免将红色文化资源生硬楔入专业课程的倾向。应将湖南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事迹、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文化景点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渗入课程教学,在知识传授中传播理想信念,在专业训练中实现价值塑造。
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关系。既要发挥思*课作为显性课堂在塑造革命精神和红色价值中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润物无声、隐形育人的优势和特点,在各科课程教学中嵌入、植入、融入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思*教材与专业教材的联动呼应,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互补的红色文化资源教学内容体系。
短期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在专业教学评估体系构建上,既强调对专业水平、学习能力的评价,又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核心价值观等红色文化内容纳入评估体系当中,充分反映专业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紧密结合,真正把课程思*落到实处。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和平文化基地首席专家)
年4月28日,中速磁浮列车在长沙磁浮快线上跑出了.7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世界首个速度公里/小时的中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攻关获得成功。
强化制造业创新发展加速迈向制造强省吴娜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复杂深刻演变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寄望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湖南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财*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实施机械制造类企业的智能化改造。9年,全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实际安排资金万元,奖补项目个,其中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及示范车间认定奖励数分别为10个、28个,均超年初计划;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增速排名全国第4位;全年支持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超过个,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调整优化完成。但对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省制造业在结构和质量上依然存在短板。当前,我省应从空间布局、产业链条、产教融合、综合配套等方面着力,全面开启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速向“制造强省”迈进。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优化全省制造业区域差异化发展布局:依托湘江新区,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强化以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经济带为增长极的产业布局作用;重点推进长沙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化装备、株洲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及动力装备,湘潭新能源装备、高端矿山成套装备,衡阳输变电装备等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形成以产业为核心,以*府、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学会、创新平台及社会非营利性组织等为支撑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制造业创新发展模式。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制造业企业内核动能。工业企业要想立足国际竞争市场,必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关键,就是要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出发,以自身力量为主体,不断更新企业管理思路,将智能制造管理理论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建立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五大核心系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引导规模以上国营民营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更新改造,优化供应链、产业链,实现企业管理扁平化,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加快改造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方式,通过“机器换人”实现自动化生产,夯实工业4.0基础。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等12大重点产业应全面推动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应用。
湖南国企“十大创新工程”之城陵矶老港环保提质改造工程。
改革校企合作机制,增强制造业发展驱动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智能制造强国共同组建智能工厂实验室,推进高端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整合区域内优质院校与产业,组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省内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围绕我省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完善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健全产学研用体系,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我省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我省应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装备中小企业扶持*策,营造自由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策协调引领作用,加快机械制造产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加大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计划、97计划科研仪器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等的支持力度,将社会各类资金引入智能制造产业体系;通过贴息、担保、设立基金等方式,鼓励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统计与标准体系,完善制造业划分标准、分类目录等统计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工作,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实现人才、资金、创新成果等优质资源的高效配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创新体制机制造就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李瑞梅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科技创新人才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从全局出发为湖南发展锚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同时为我省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省近年来人才增速和增幅均比较大,目前拥有科技创新人才余万人,主要分布在省内各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工业企业等地。我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创新人才普遍头衔较多,往往身兼数职,影响了他们在专业方面的钻研、精进、发展;二是过于注重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本土科技创新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三是人才与平台、项目的结合仍然不够紧密。目前各研发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在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时,动辄付之以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安家费”的现象较多,依托科研项目配套科研经费的较少,客观上助长了科技创新人才与科研项目剥离现象;四是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实力仍显薄弱,因此在人才竞争大战中优势不明显,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较为困难。
破解上述问题,造就更多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大力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促进我省科技创新人才数量、质量大幅提升。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发现、注重培养,鼓励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奋发进取,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制定出台各种优惠*策招人才、引人才,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来湘“落地生根”,同时切实盘活现有科技人才、注重本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得我省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断扩大、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调动科技创新人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长效机制,用待遇、用感情、用事业留住人才,积极鼓励支持现有人才进修深造;发挥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促进科研技术的传承和延续,确保每一项核心技术都拥有精干的研究队伍、后继有人。
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使科技创新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不断进步、长足发展。将科研发展需要与人才成长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设置岗位,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坚持*管人才原则,健全人才使用和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大胆在*策范围内使用人才,让科技创新人才感受到湖南发展的强大活力、看到湖南发展的广阔空间;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保障机制,真心实意为科技人才服务,及时协调破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质量的“源动力”;大力发展经济,提高行*效能,为科技创新人才“减负”,让他们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专心投入科研工作;加强原创技术及应用成果保护,加大对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策支持力度,推出更多类似“柳枝行动”“雏鹰计划”等的孵化平台,引导和帮助科技创新人才不断进步。
创新人才宣传、评价和激励机制,让科技创新人才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归属感。改革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加大对科技创新*策制度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我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出镜率”“见报率”“上网率”,让科技“大咖”成为家喻户晓、公众竞相效仿的明星人物,进而营造全社会认可科技人才价值、尊重爱护科技人才、用好用活科技创新人才的浓厚氛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把激励人才创新积极性排在人才工作重要位置,破除制约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障碍;探索高端、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允许试错、允许标新立异,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让科技创新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杜绝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环境,使科技创新人才有广阔的发展渠道和上升空间。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何继善院士(前左三)悉心指导学生。
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陈海洋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极大鼓舞了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雄心壮志,也为我省更好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需要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奋力书写湖南科技发展新篇章。
研究和弘扬新中国优秀科学价值传统
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出发,深入研究新中国科学发展路径。加强中外优秀科学传统与我国现当代著名科学家成才之路研究、传统及现代科学教育的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剖析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系统主义等不同科技价值理念对科研人员成长的影响,分析新中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与一流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功经验,依托项目牵引、服务大局、协同攻关的新中国科研组织传统,创新一流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机制模式。
依托湖南现代科技史研究,深入发掘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从杂交水稻、“银河”“天河”系列巨型机等重大理论和应用科技项目中,研究总结老一辈科学家不断创新、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团结协作、育人不倦等优秀品质,继承发扬他们精忠报国、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激励全省科技工作者勇挑历史重任、勇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摆脱部分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发展需要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破解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应加强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等研究,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影响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迅速性和扩张性,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妥善处理“打基础”与“出成果”的关系,防止科研创新中的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现象,鼓励科研人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对标世界先进科技,努力缩小关键领域差距,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大力增强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补好基础薄弱的短板。跟踪全球技术领域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动态,坚持开展前瞻性和探索性科研;以国家全局战略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集智攻关、努力突破,在最前沿、最敏感、最重要的科学领域和发展方向赢得先机、抢占高地;加强基础研究战略筹划,按照“应用基础研究”的标准凝练研究方向、选准突破口,努力在战略性科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建立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科技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联合研究,在开放合作中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医院,“异种移植的先驱”王维教授在实验室观测胰岛细胞。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
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强化科技人才制度顶层设计,为充分发挥其才智营造良好*策环境;不断加大科技尤其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努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及其创新成果运用方面取得突破;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人才的智力劳动成果,进一步增强其获得感;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通过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坚持用制度机制选贤任能。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科技人才选拔任用进一步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为更好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提供制度机制保障;推行能力本位的岗位任职和资格晋升制度,把科研岗位必备的培训任职经历、相应专业资质等要素化,使选人用人的重要环节公开透明,压缩主观裁量权在选人用人中的空间;严格科技人才后备队伍的选纳程序,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对优秀储备人才的培养引导;努力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在住房分配、子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加大*策倾斜;规范科技人才选调交流路径,畅通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之间人才交流渠道,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新湖南评论
用理性睿智的态度
发真实客观的声音
这里有温度有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