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华日报迎来老印刷机,将重现1938
TUhjnbcbe - 2024/8/23 22:25:00
白癜风病因都有什么 https://m.39.net/pf/a_4321506.html

锈迹斑斑的老印刷机,大大的飞轮,履带转动间,一份份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号头版随之刊印出来。6月2日,一台解放前的老印刷机运抵新华日报报史馆,并将向公众展示,届时大家将有机会亲手印刷一张《新华日报》年的创刊号。

老印刷机重印新华日报创刊号

据悉,这台修复的老印刷机来自于青岛的“时光印记”印刷博物馆,该馆也是全国唯一私人收藏的印刷博物馆。馆长阮同民告诉记者,这台解放前的老印刷机,与新华日报早期在武汉和重庆用的是同一类型,重约1.2吨,有个大飞轮,飞轮作用是一旦停电,工人可以通过手摇来进行印刷出版。

为了让这个老家伙“动起来”,青岛的老印刷师傅对机器进行了修复,更换了零件,并按照新华日报创刊号的原样,刻了一张铜版,上墨后即可印刷。“当时的印刷机用的铅字印刷,但是因为很多繁体的宋体铅字找不到了,我们只好刻了一整块铜版,整体印刷。”阮同民告诉记者。

00:31

据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赵剑波介绍,年1月11日,经过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方面的多次谈判,《新华日报》在武汉面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唯一报纸。从创刊号开始,新华日报始终高举抗战、团结、进步大旗,深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欢迎,成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催人奋进的号角。

年10月24日武汉失守,《新华日报》从武汉撤离辗转迁渝,印刷机也随之撤至重庆西三街。在重庆大轰炸时期,印刷机即迁至化龙桥虎头岩下,并在山岩间简易防空洞内,为党的新闻事业艰苦耕耘了八个春秋。目前,这台出版过多期《新华日报》的老印刷机保存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自费多万元收藏多台老印刷设备

印刷机之于报纸,就像长矛之于勇士,钢琴之于乐师,是工具,是灵魂,也是历史的见证。为了寻找与武汉重庆时期同类型的老印刷机,新华日报报史馆向全国征集,几番周折找到了时光印记印刷博物馆。

馆长阮同民告诉记者,自年以来他收藏了从民国年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同型号的印刷机、铸字机、铜字模、切纸机等近两百多台,其中印刷机一百多台,铜字模三十多箱,这些的花费最少已有多万元。

为啥会收藏老印刷设备呢?

“因为小时候我就是闻着墨香长大的。”80后的阮同民笑着说,他可谓出生于印刷世家,叔叔是山东沂水县印刷厂车间主任,而这个印刷厂前身则是《大众日报》印刷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印刷厂用的活字印刷,阮同民从小在铸字车间玩,有一些字模掉在地上师傅来不及捡,他就去帮忙。“那时候觉得很神奇,原来这些汉字是这么铸出来,这么印出来的。”

随着激光照排技术的革新,活字印刷方式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看到大量的活字、印刷机、铜字模被当做废品处理,阮同民心里很不是滋味。“活字印刷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我看到日本东京有个汉字馆,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体验馆,就想着在大陆也搞一个类似的载体。”年,从叔叔厂里收了三台老设备开始,阮同民又走访了全国十几个城市的老印刷厂,搜寻老印刷设备,年他在青岛南京路成立了首家活字印刷馆,一边制作手工印刷制品,一边向市民提供活字印刷体验服务。

后来更是扩大成了私人博物馆,并打出“时光印记”品牌,打造“博物馆-手工艺场-儿童亲子教育-研学基础”的商业模式,同时做起了跟印刷、汉字有关的文创,并先后在全国开设了三百多家合作店,8家直营店,真正让活字印刷在线上线下“活”了起来。

收藏这些印刷设备,阮同民走过陕西、山西、山东、浙江、东北……无数的边远山村,考察过数不清的老厂房。有一次为了收一台老机器,需要找工人先把墙拆了,才能挪出来。还有一次宁波印刷厂的老机器,人家机器免费送他,但是他找了叉车才能把机器运出来的,可是折腾得够呛。

原来“活”字这么有趣

“活字印刷”、铅字,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时光印记”却把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文创世界里“复活”并开出了花。

记者在阮同民位于青岛的一个车间看到,靠墙处是一排排“铅字柜”,摆满了一架一架“铅字”,所有的铅字高度一致,大小不一,都是按偏旁部首储放,“一套铅字就是6个左右,我们还要分字号,从一号字到五号字都有”。更有意思的是,早年的铸字都是按斤来卖的,一号字56个一公斤,5号字要三四百个一公斤。

车间里摆放着三台老铸字机,把铅块放到铸字机的铅锅里,加热到℃融化,字模放到机头里,齿轮咔哒声中,一个个铸好的铅字就掉出来,铅字排好加上墨就可以印刷了。

“我是闻着油墨味儿长大的,你见过铅字印刷的文字吗?跟我们现在看的书不一样,铅字印刷的制品摸上去会有凹凸感,那就是文字的痕迹。”阮同民说,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他的体验馆,同样是一首孩子会背的唐诗,当用铅字印刷的方式印下来,让孩子拿到手里,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形式给不了的。也正是在此启发下,他们开发了《春晓》《静夜思》《望天门山》等诗词活字印刷材料包、体验包,孩子们可以自己在家印刷古诗。后来更是从铅字延伸到挖掘汉字的故事,开发了钥匙扣、铜制书签、百家姓产品等文创产品,并在线下与文创实体结合,量身定做课程装备,老物件就输出了,老的机器又盘活了。

泱泱中华,从甲骨到竹简再到今天的纸张,文字的载体变了,但国人对于文字的感情并没有消退。从活字印刷到今天的激光照排,印刷的技术变了,但是一份报纸所承担的责任和担当永不会缺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刘海琴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日报迎来老印刷机,将重现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