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当你听一听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李方义教授的“绿色制造与再制造”课,你会发现这门带着浓浓“思政味儿”的专业课程竟这样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一门学生喜欢学的“专业+思政”课程
年,在清华读博期间,李方义开始接触完全崭新的绿色制造领域。那时,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比较淡薄,环境、资源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已经初见端倪。李方义教授觉得国家要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制造之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绿色制造这样一个崭新且充满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年毕业后,他与机械学院李剑峰教授共同创立了山东大学可持续制造研究中心。一方面从事绿色制造的相关研究,一方面研教结合,开设了“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研究生课程。近几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团队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大家认真研讨、深入思考后发现,“绿色制造和再制造”这门课程与思政有着天然的结合点。
这门专业课程讲的是绿色制造,绿色发展观、生态观,与国家“双碳”战略相吻合,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人生观的培养。
如何给学生讲绿色制造?怎样把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案例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怎样延伸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李方义教授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制造正是和国家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相吻合。李剑峰教授说:“我们在课程设置、内容选取、案例选取方面,就和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发展需求、环保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国内各省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选取不同的案例讲给学生,同学们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我们以架设桥梁、盖大楼为例,把绿色、可持续性的理念融入课堂,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劳动思想、环保意识,培养同学们的大国工匠精神。”
团队成员、青年教师李建勇说:“我们一般从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探讨、课程评价三个方面着手,把课程设计得让同学们喜欢听,用‘如盐入水’的方式,让同学们去理解、去接受。”
在涉及高铁、风电、盾构等领域的学习、研究中,同学们慢慢体会到绿色制造确实对企业发展很有帮助。就像山能集团矿山装备原来是用电作为能源来做热处理的,李方义教授团队经过研究后发现可以用天然气取代电来做能源,这样可以显著地减少碳排放。这种做法对企业来讲,设备经过改造后,既节省了能源又降低了成本。同学们也觉得这门课学起来有用,与他们未来的职业、长期的发展乃至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相关。
要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如何创新、如何报国?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让学生既懂得了制造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又接受了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教育。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和国家的长期发展紧密联合在一起,就会了解“绿色制造与再制造”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创新驱动、科技报国”的价值追求。同学们还通过参观潍柴、济南重工等知名国企,领略大国重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这门课,教师有得教、学生愿意学、学后就能用、用了就能创造价值。渐渐地,本科生、研究生选择这门课程的人越来越多。
为扩充同学们的知识面,李方义教授团队还专门撰写出版了一本绿色制造相关专著《绿色设计系统与集成技术》。该书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也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重要成果。
思政融入课程,知识获取、职业发展、家国情怀、个人价值实现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地教育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传道授业解惑,重在传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为避免突兀与生硬,在教学过程中,李方义教授秉承“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讲课就要讲出特色,做事就要做到极致。李方义教授介绍了这门课程凸显的三个方面的特色。
——构建“三维一体”教学育人目标。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课程将“绿色发展、制造强国、科研报国”等重要思政点与课程内容密切结合,融入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素养思政”三维一体教学目标中,着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素养和认知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三维一体”教学育人目标中,李方义教授单独把“过程方法”拎出来,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过程,讲究学习、研究的方法,以达到让同学们喜爱、喜欢学习的目标,最终实现终身学习。
在课上讨论环节,“质疑和批判”就是一种过程和方法,李方义教授鼓励同学们要抛开“面子”,善于质疑、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为创新性研究提供可能。
——融合集成先进教学方法。该课程密切结合任务驱动式、团队讨论式、案例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提出、分析、解决能力,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在绿色制造方面,高铁在设计加工制造、运行、报废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如何折算成气体的排放?之前大家都没有很好的方法。现在中车集团正在和李方义教授合作,对高铁做全生命周期评估。在再制造方面,我国高铁车辆的设计寿命是20年,现在大部分高铁车辆已15年以上,都面临着报废。报废之后,怎么办?如何把废旧产品修旧如新,达到原新品的性能水平?李方义教授团队研究的再制造既节省了原材料、又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碳排放。
这种案例式的教学在向学生输送着“绿色发展、制造强国、科研报国”等观念,课堂瞬间变得有吸引力。
——提出“IPDS”四步式流程教学模式。IDPS模式指的是Introduction:任务驱动,激发兴趣;Presentation:自主学习,团队合作;Discussion:讨论质疑,科学严谨;Sum-up:拓展提升,交叉创新。IDPS从机制上保证了“学会、会学、乐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有效激励同学们享受学习并投身科技创新。
图为“IPDS”四步式流程教学模式
对这种教学模式,同学们超级喜欢。他们说:“尤其是Sum-up阶段,老师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升,通过讲授‘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引导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走低碳、循环、可持续之路。老师还着重培养我们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子曰:立己达人。”李方义教授则认为,立己达人,达人达己。只有自己立得住,才能影响学生。培养好学生,自己才能更好地立得住。
课堂上,李方义教授经常给同学们讲自己成长、发展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他的经历体现了创新研究的价值,体现了坚持不懈的价值,体现了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让同学们懂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李方义教授团队教学研用相结合,为实现制造业“绿色、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而不懈努力着。他们被绿色制造吸引,被它背后隐含的家国情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所深深打动,对工作充满热情。团队许多教师白天工作,晚上讨论、学习、做科研,经常11点多才回家休息。看到老师这么努力,同学们怎么会不努力呢?
面对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何将绿色设计的方法融入企业产品现有的智能化系统和流程中去?李方义教授说:“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它的排放、它的报废等,寻求办法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在做双碳评估、做绿色评估、做绿色产品认证时,对真实数据的需求很迫切。李方义教授团队开发的数据库,是全世界第一个专门做基础制造工艺的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将来判断某个产品是不是绿色产品、是不是生态产品,就有制造工艺方面的数据作为支持了。前段时间,山东鹏翔汽车有限公司在申请绿色产品时,就利用这个数据库做的数据分析、评估,最终申请到了国家的绿色产品。
兼任国家绿色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李方义教授,也参与了一些国家绿色标准的起草。他的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写的报告和国家标准作对比,发现国家制定的标准一字一句写得都是非常严格,每一个字、词、标点符号都准确无误。平时,李方义教授做科研、搞创新、起草绿色标准时,严格秉承着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并将其内化于心,慢慢地也用这种态度,做科研、搞创新。
对工科来说,科研数据的误差都是微米甚至是纳米,小数点后面3-6位数,如果错一个数值,将来就有可能导致机器没法运行。李方义教授对学生研究的数据要求特别严。他给学生的毕业论文批注里面经常注明:“不夸大但也不拘谨,要勇于创新更要实事求是,看是不是真的就是这么一个数据。”他还一再提醒同学们要看看这项研究是不是有人在做?你是不是和别人有重复的地方?
这种教育,虽然没有直接上政治课,但起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亦师亦友,培养优秀人才
“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得清脚下的路,并拥有抵达远方的能力。”教学研用相结合,李方义教授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这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李方义教授的学生、机械学院级博士生王光存在徐工研究院工作。不久前,徐工新成立一个双碳研究所,重点研究工程机械的碳排放,如何节约能源、如何进行绿色设计,王光存任研究所所长。他博士刚毕业两年,就把老师教的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有时,生活中的知识,同学们也会拿出来在课堂上讨论。有一位来自农科院的博士生,他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给大家分享经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结合专业知识以及自身阅历,对专业问题做更深入探讨的氛围。
机械学院级硕士生彭思贤说:“李老师采用开放式教学,特别能接纳我们这种比较宽泛的讨论。然后他给大家作总结,再指明一个方向,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进行讨论,还要求我们每个人提出一个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有一项不太先进的技术,应找到国内外的差距在哪儿?对已经领先的技术,应考虑如何去巩固?他总是不断地激发我们的科研兴趣。”
教学相长,李方义教授经常会向学生学习。他特有好奇心,每当学生给他讲一个新鲜事物,他会说,我记下来。他是一个与时俱进,善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新鲜事物的人。
办公室内有山水、花草、鱼虫,李方义教授热爱生活,也同样关心、关爱学生。
李方义教授关爱学生、与他们亦师亦友,也收获了同学们的尊敬。机械学院级博士生聂延艳说:“目前对我人生影响比较大的两个人,一个是我爸爸、一个是李老师。遇到李老师是我最幸运的事。老师在课堂上时刻强调大局观,教我们要弄明白做科研、做项目的目的是什么?做的项目能否对国家、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在就业方向上,李老师也对我都作了全方位的指导。我未来的志向是做一名老师,我觉得我就想成为李老师那样的老师。他给我做了一个范本。”
一想到毕业后要离开李方义教授,许多学生就会掉眼泪。机械学院级博士周丽蓉说:“李老师塑造了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不断重塑自我,充满信心地面对一切,面对困难和未来。想到毕业后,要离开李老师,距离会越来越遥远,记忆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唯一想到可以续存这一切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某些方面变得像他,这是唯一一个留住一个人好品质的方式。很多时候,遇到一个事情,我会先想一想,如果是李老师,他会怎样做?他会教我怎么做?”
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常常被同学们提起:李方义教授的办公室在8楼,同学们经常发现他进入电梯后,并没有按8楼,因为当时已经有人按了7楼、9楼。同学们问他为什么不按8楼?李方义教授说:“我可以到7楼再走上去,或者到9楼再走下来。”就节省这么一点点,他就用这么一个小行为来践行绿色。受其影响,同学们到餐厅打饭时,买水果的塑料袋也会重复使用,争取为低碳环保作一点贡献。
二十多年来,李方义教授初心不变、痴心不改,长期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带领团队成员着力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授课教师在道德品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的模范作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现在有的成果转化了,有的形成了标准。他还多次参与绿色制造国家科技战略、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在这个领域内,他们也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国家队,在国内外有了显著的影响力。
素材来源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
王莉莉
图
王莉莉
编辑
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