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呀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核心观点:
复盘:欧洲风电新增装机量年创新高,海风累计装机量近十年CAGR达到21%,各国风电发展进度侧重存在差异:新增装机量:年欧洲新建风电场投资共计亿欧元,尽管不是历史最高,但新增装机容量为历史新高,达到17.4GW,主要是因为单GW的成本下降导致。累计装机量:截至年年末,欧洲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GW。陆风累计装机达GW,占比87.71%;海风累计装机达28GW,占比11.86%。海上风电发展迅猛,近十年海上风电CAGR达21%。
分国家情况:累计装机量,21年德国占比27.3%,累计装机达64GW。其次是西班牙、英国,累计装机分别为28GW、26.7GW。英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居首,达12.7GW,占比接近50%。新增装机量,21年瑞典为陆风新增装机量第一,达到2.1GW,占欧洲陆风新增装机量的12%,英国为21年海风新增装机量第一,新增装机达2.32GW,占21年欧洲新增海风装机的70%。
发电结构与光伏对比: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逐渐升高,欧洲海风资源丰富,潜在海风发电开发量近8TW。发电结构:17-21年可再生能源(包含风能,太阳能等)结构占比逐年递升,自年占比17.7%,5年间上涨5.8个百分点,21年发电占比达到23.5%,位居第一,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5TWh。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风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年和年连续两年发电量超过TWh,年风力发电量达.0TWh,占比53.14%。
与光伏对比:新增装机方面,自年起光伏装机增速显著高于风电。累计装机方面,风电装机量稳定高于光伏,年风电累计装机量达GW,光伏达GW。发电量方面,光伏远落后于风电,年风电发电量达.0TWh,而光伏仅达.6TWh。资源方面,欧洲整体纬度较高,总光照强度较弱,而欧洲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风力条件优异。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不完全统计,欧洲的海风潜在开发量接近8TW,目前欧洲海上风电装机仅28.4GW,开发量不到0.5%。
海上风电成能源转型重要方向:欧洲海洋资源丰富,海风发电可以提升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同时欧洲海风发电已进入平价时代,未来成本或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并且海风发电场远离居民区,噪音污染小,且不受土地资源限制。各国相继推出政策及海风发展目标:其中英国计划在年达到50GW海上风电装机,法国承诺在年之前部署4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德国计划在年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30GW,到年至少达到70GW。
1、欧洲风电装机创新高,各国发展进度侧重存在差异
市场复盘:随政策驱动与投资情况,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创历史新高
新增装机量方面,近十年来突破历史新高。虽然由于审批流程及全球供应链等问题导致新建风电场的并网推迟,但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仍达到17.4GW,同比增长17.6%,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年新增装机17.1GW)。其中年陆风新增装机达14.0GW,同比增加18.6%,占比80.5%;海风新增装机达3.3GW,同比增加13.8%,占比19.0%。新增投资方面,以较低投资额创单年新增容量记录。年欧洲新建风电场投资共计亿欧元,其中陆上风电与海上风电新增投资额分别为亿欧元、亿欧元,占比分别为59.9%、40.1%。风电新增投资额较年稍下滑但投资覆盖的新容量达到24.6GW,同比上升13.9%,其中陆风以亿欧元投资额覆盖了19.8GW,主要系成本下降导致,平均万欧元投资额在21年覆盖陆风容量比15年多2MW。
近年两次投资额变化受拍卖竞价制度以及大型项目影响。16-17年的变动因为供应链成本下降使得单GW投资成本下降,其次各国预计17年开始拍卖竞价制度,使得大量新增投资额堆积在16年。19-20年的变动是受到大型项目的推动,英国的DoggerBank和荷兰的HollandseKustZuid海上风电场,仅这两个项目投资额就达到了亿欧元。新增投资额可看做装机变动的前瞻性指标,其中年欧洲共计投资亿欧元新建风电场,同比增长30.8%,年欧洲共计投资亿欧元新建风电场,同比增长94.6%随后的一年装机量都有一定的提升。
市场复盘:欧洲风电近十年累计装机CAGR达9%,其中海上风电势头强劲,CAGR达21%
累计装机量方面,维持逐年稳步趋升,海风近十年CAGR达21%。-年,欧洲风电累计装机量由GW增长至GW,CAGR达9%。其中陆上风电CAGR达8%,海上风电CAGR达21%,海风近年来增长强劲。截至年年末,欧洲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GW。陆风累计装机达GW,占比87.7%;海风累计装机达28GW,占比11.9%。风电装机结构来看,海上风电发展迅猛。欧洲风电项目中陆上风电占据主要权重,占比稳定维持于85%以上。但近年来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增速均显著高于陆上风电,其中年海上风电增速达12.0%,高于陆上风电5.3百分点。且陆风整体呈增速下滑态势,海上风电发展势头强劲。
市场复盘:分国家细化,各国风电发展进度与侧重存在差异
累计装机量方面,德国装机居首,各国发展侧重存在差异。年德国为欧洲风电装机份额最大的国家,占比27.3%,累计装机达64GW。其次是西班牙、英国,累计装机分别为28GW、26.7GW。其中从装机结构看,德国陆上风电装机居首,达56GW;英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居首,达12.7GW。新增装机方面,瑞典陆风第一,英国海风领先。21年,瑞典为欧洲陆风新增装机量第一,达到2.1GW,占欧洲陆风新增装机量的12%。英国为欧洲海风新增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新增海风装机达2.32GW,占欧洲新增海风装机的70%,其次是丹麦、荷兰,新增海风装机分别为0.61GW、0.39GW。
2、风电成欧洲重要发电来源,欧洲海风潜在开发量近8TW
欧洲电力结构:可再生能源成欧洲主流发电来源,其中风电为主要支柱,占比53%+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欧洲主流发电来源。年欧洲的电力能源结构以核电与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其中核电发电量居首,达.1TWh,占比23.0%,其次是煤炭与天然气,分别占比21.9%与19.4%。为加速能源转型,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欧洲近年来已开始陆续推进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部署。17-21年可再生能源(包含风能、太阳能等)在欧洲电力能源的占比逐年递升,自年占比17.7%,5年间上涨5.8个百分点,21年占比达到23.5%,发电量达.5TWh。其次是核电(占比21.89%)和天然气(占比19.82%)。整体上,欧洲陆续降低对核电与煤炭等发电的依赖,可再生能源地位逐步上升。
可再生能源对比:纵向对比光伏,光伏虽装机增速稳健,发电量仍远落于风电
从装机容量看,光伏近年来增速稳超风电。新增装机方面,自年起光伏装机增速显著高于风电。其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年达到25.9GW的新记录。累计装机方面,风电装机量稳定高于光伏,年风电累计装机量达GW,光伏达GW。而同样近年来光伏累计装机增速显著超风电,呈逐年递增态势。从发电情况来看,光伏发电远落于风电。尽管光伏的装机量增速比风电快,21年风电累计装机量是光伏累计装机量的1.3倍,但风电发电量却是光伏发电量的2.6倍,其中21年风电发电量达.0TWh,而光伏发电量仅达.6TWh。
可再生能源对比:横向对比陆风,海风资本支出与资源优势协同,欧洲海风开发潜力接近8TW
可再生能源竞争力提升+风电资本支出下滑趋势明显。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数据,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中有三分之二(GW)的成本低于二十国集团国家中最廉价的燃煤电力。自年以来,陆上风电每兆瓦资本支出持续下降,从万欧元/MW下降到年万欧元/MW。海上风电近年来每兆瓦资本支出呈现大幅下降态势,从年的万欧元/MW下降到年的万欧元/MW。其中年出现短暂回升,主要系部分项目许可存在延迟,以及海岸距离、水深等导致施工难度加大提高了资本成本,19年后海风资本成本趋于回落。
国家细分:丹麦——欧洲海上风电先驱者
全球海上风电奠基者。因其自然资源的匮乏,丹麦自年就开始了风电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短缺刺激了丹麦风电发展,至年,丹麦25%的乡村发电站用的是风电,当时的风机容量普遍较低,大多为25-35kw。丹麦拥有丰富的海上风资源,三面临海,拥有公里海岸线,以及全年接近8m/s的风力资源。年建成投产的Vineby海上风电项目标志着丹麦海上风电开发的起步,这是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场。至年底,丹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2GW,由风能覆盖的年平均电力需求居欧洲首位,风力发电在全国电力消费占比达44%。
国家细分-英国:后来居上,欧洲海上风电领导者
虽起步较晚,欧洲海上风电地位领先。英国是海上风电发展领军国家,累计装机位居欧洲第一。相比于丹麦,英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较晚,年底才建成本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Blyth。然而因其强劲的海上产业,英国在海上风电市场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年海风新增装机达2.32GW,居欧洲第一,主要得益于MorayEast和TritonKnoll两座风电场的完工。1)资源优势:英国地理位置四面临海,拥有1.万公里海岸线,风力最好的区域年平均风速可达8m/s+,其海域理论风能储量为GW。凭借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风资源,海风发展得天独厚。
2)政策支持:自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采用差价合约(CfD)机制,至今已发布四轮价差合约拍卖。CfD即一种支持低碳发电机制,以补贴低碳能源项目为目的,通过支持开发商的高额项目前期费用和直接保护批发价格的波动,激励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对英国海上风电发展起支持作用。四轮CfD拍卖的海上风电项目规模逐轮递增,依次为1.16GW、3.20GW、5.47GW、7.03GW。其中第四轮差价合约分配旨在确保比前三轮更多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也首次纳入拍卖。海上风电每年将获得2亿英镑的资金支持,海风项目有望通过CfD机制推动落地。
3、疫情+能源危机+俄乌战争加速绿色能源转型,海风市场迎来平价时代
石油危机+化石能源污染严重促使欧洲较早开启能源转型
年-年,欧洲的能源问题凸显,多次石油危机促使欧洲开始能源转型:石油在二战后逐渐占据了欧洲能源结构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对欧洲造成了严重影响,随后欧洲积极寻求替代能源,希望能逐步从石油过渡到可再生能源时代,但转型之路并不容易。截止年,欧洲能源进口比例达到57.5%,其中天然气进口比例83.6%,原油进口比例96.2%。
年-年,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欧盟逐渐重视可再生能源:欧洲各国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化石能源消耗给环境造成的剧烈影响,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年的《能源政策》奠定了欧洲当代能源政策的基础;第一次IPCC评估报告(FAR)发布;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年通过的《欧盟能源政策(白皮书)》标志着欧盟共同能源政策的形成,将能源问题提升到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三元悖论”,三重因素导致“能源安全”成首要目标
能源转型“三元悖论”:能源转型“三元悖论”指的是能源安全(供应安全),能源公平(价格),能源生态(可持续,不影响环境)三个条件无法兼得的困境。欧洲的能源转型同样也面临这种困境,在多种因素影响叠加下,欧洲不可避免的将向“能源安全”倾斜。新冠疫情影响欧洲能源市场供给:前期由于疫情封锁,对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全球能源需求暴跌,部分能源企业出现了停工停产的问题。随着大多数国家开始从疫情中复苏,需求端呈现快速恢复的态势,供给恢复的速度跟不上需求端的恢复速度,导致能源价格攀升。
高频极端天气导致能源危机:近两年欧洲的能源危机与各类极端天气频发密切相关。年欧洲经历了一个寒冬,天然气库存快速被消耗,且没有得到及时补充修复。年欧洲的风力条件恶化,风电供给较年同期下降17.29%。年7月,欧洲则经历了历史性的高温,葡萄牙甚至达到47度,逼近全欧洲的历史极值。能源危机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能源价格攀升对能源公平造成了负面影响。
加快绿色转型,海上发电已成能源转型重要方向
多重因素促使欧洲加速绿色转型之路:新冠疫情带来的长久影响,极端天气以及俄乌战争的催化了欧洲的能源转型之路,只有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快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才能够早日实现能源安全。年5月推出的“REPowerEU”能源计划中,提出在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将从此前的40%提高至45%。年9月,欧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法案》,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再一次确定。
海上风电成为欧洲能源转型重要突破口,各国相继推出各类政策:欧洲沿海区域风能资源丰富,风能质量高,并且海上风电不受土地资源限制,靠近负荷中心,送电距离短。年以来欧盟以及各国陆续推出各类与海上风电发展的相关政策。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等国家相继公布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其中英国计划在年前达到50GW海上风电装机量,进一步发挥海上油气和风电的协同效应;法国承诺在年之前部署4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分布于50个风电项目。德国计划在年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30GW,到年至少达到70GW。
欧洲-海风:成熟海风市场,平价后业主开发意愿强,已出现“负补贴”项目
海风已进入平价时代,业主开发意愿强:欧洲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占海外海风总新增装机量的76%以上。随着欧洲海风市场逐渐成熟,度电成本降至年的49欧元/兆瓦时,与其他不可再生能源比成本优势明显。继年首个“零补贴”海上风电项目后多个平价项目相应落地,年底丹麦出现了首个中标的“负补贴”海上风电项目,即业主并网发电后RWE需将向丹麦政府支付3.76亿欧元,以获取未来30年的海上风电场的全部收益。
4、“塔筒、铸件、海缆”欧洲市场出口机会更大,海风整机迎来突破
英国海上风电供应链供不应求,中英合作“顺势而为”
英国是欧洲海上风电产业的领先者,供应链具有较强参考性:根据WindEurope的数据显示,21年英国海风新增装机量占欧洲海风新增装机量的70%。鉴于英国海风的领导地位,欧洲供应商需要与英国保持紧密联系,包括在当地建立工厂来满足英国的需求。因此英国的供应链若出现零部件紧缺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体现欧洲厂商的产能供应不足。英国海风供应链供不应求,产能亟需扩展:根据英国可再生协会的数据,目前推进中的海上风电项目远超其运营能力。英国计划在年前完成50GW装机容量目标,而根据目前计算出来的已经进入施工阶段的累积容量,英国很多零部件供不应求,为了达到这一装机目标,英国的海风供应链产能亟需扩展,这也为国际供应链企业提供了不少合作与投资的机遇。
中英海风供应链有强烈互补性,出海”英国”顺势而为:根据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的图片,除了叶片,阵列电缆,变电站以及单桩基础的过渡连接件,其他的零部件都有国外的厂商进行供应。英国在海上风电领域深耕已久,积累了独特而强大的技术能力以及运输安装和运维等其他领域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而中国的海风供应链则拥有众多强大的一级供应商,两国供应链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因此在英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这一个关键阶段,国内的相关厂商出口机会有望显著增加。
塔筒、海缆、铸件市场出口欧洲机会更多,海风整机年迎来突破
英国海风供应链→欧洲海风产业链:根据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BEIS)的数据,英国的海风供应链可简单分为英国制造非英国制造两个部分(暂不考虑漂浮式海风)。各个零部件供应商包括英国当地的企业,其他在英国已有产能的企业,以及出口给英国的企业。英国制造:叶片以及阵列电缆供应商都是来自欧洲,包括丹麦,荷兰,意大利等。只有过渡连接件以及变电站出现了两家美国厂商,分别是Wilton以及Babcocksubstation。非英国制造:非英国制造零部件的供应商绝大部分也是欧洲本土厂商,塔筒以及送出电缆的供应商出现了韩国CSWind,LSCable以及我国的天顺风能。多家国内的海缆厂商陆续在欧洲市场获得订单,包括东方电缆以及中天科技。海风整机:年2月,明阳智能首次登陆欧洲市场,意大利Beleolico海上风电项目采用明阳智能10台海上风机。
风机:领先的商业模式,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供应商,一体化落地风电项目
风电运营商对于运维服务的要求增加:随着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能源系统和发电厂必须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预测准确性,优化每一项发电资产的产出并协作多个场址和设备的整体产出。近年来,随着大批风机出质保期,以及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电价收益日益下降,市场对于专业风电运维业务的需求愈发强烈。提供风机出售+EPC+运维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维斯塔斯近年来仅售风机的收入锐减,客户更倾向于购买维斯塔斯的风机并委托其总包安装(年该部分收入为93.53亿欧元,占比60.01%)。同时,维斯塔斯把提供运维服务作为商业模式的重要抓手,该部分占年收入比重15.94%,利润率24.1%,撑起了公司总体盈利水平。而产品板块盈利困难,年已锐减至1.5%。
维斯塔斯与西门子歌美飒对海风前景提前把握
维斯塔斯年海风总装机量在全球厂商中排名第三,海风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5%,不及西门子歌美飒的32.03%。维斯塔斯扩大海风份额,全资收购MHIVestas:公司于年收购与三菱重工合资的MHIVestas50%股份,从而达到%持股。维斯塔斯希望通过重组MHIVestas的海风相关业务,积极应对歌美飒与GE的海风势头,实现海风全球布局的深入;-年海风新增装机量预期CAGR达到25+%。西门子歌美飒继续扩大海风优势:年,公司收入的增长主要由海风部分推动(增速16%);同时,公司新获风机订单也多数集中在海风风机上,其占比为29%,超过陆风风机订单19%。未来随着海风产品的运行,长期可靠的业绩经验将会有助于公司获得更多订单,实现良性循环。
自供本土化+全球供应链强强合作,高效灵活运行产业链效率
整合供应链,优化自供、重视本土化:维斯塔斯的供应策略是将非核心部件外包,采购部分核心部件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在主力消费市场布局自供工厂,以此实现全球供应链最优解。-年,维斯塔斯关闭了其最后的塔筒工厂,同时关闭了在德国的叶片工厂、西班牙的发电机工厂和丹麦的海上风机预组装工厂;但在印度新建了叶片、变频器和轮毂等工厂,以迎合逐渐兴起的印度风电市场需求。同时,维斯塔斯在中国天津建造了其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一体化生产基地,集机舱、叶片、发电机、控制系统生产制造于一身,该基地生产的EnVentus平台6MW机舱于年下线。
欧洲风机市场对于国内风电整机商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
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量CR3为36%,欧洲海上风电装机量西门子歌美飒占头把交椅:年全球风电装机量CR3为36%,前三名是维斯塔斯,金风以及西门子歌美飒。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的前三名都是中国的企业,分别是电气风电、明阳智能和金风科技。年,欧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最高的是西门子歌美飒,市场份额达到63%,欧洲海风累计装机量CR2达到92%。
欧洲风机市场对于国内风电整机商存在很高的准入门槛。风电整机商出海,不仅是卖风机关键是要完成风电项目建设。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熟悉欧洲各国的政策法规环境,还需要参与项目中融资、认证、物流、施工安装等诸多环节,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配套体系作为支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在欧洲市场,中国风机的完整生命周期的运行记录较少,而维斯塔斯等欧洲风机厂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风机品牌在欧洲的招投标中也处于劣势。
海缆:海上油气田发展较早,为海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北海地区海上油田发展较快,钻井平台数量18年位居第一: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荷兰和英国相继在北海地区发现了石油,揭开了北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序幕,海上油气平台快速发展。截止年,北海地区的钻井平台数量达到个,位居全球第一。海缆在海上油气田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海上油气田整体的分布情况,不同的生产设施或平台会处于不同的位置,海缆既能将陆地或海上油田群电网的电力有效的运输到各个生产设施或平台,也可以实现海上平台之间的电力补给,是海上电力传输的重要工具。由于海缆整体重量大,结构复杂,对制造、运输、安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深海油气开发中,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睡眠设施及水下生产设施之间需要使用动态海缆技术进行系统连接。
漂浮式基础源于海上油气,欧洲动态缆技术领先
漂浮式海上风电是未来趋势:要使得海上风能发挥其全部潜力,深海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深海的风力更强、更稳定。在深海化的趋势下,采用固定式的基础会使得地基建造和安装变得非常昂贵,而采用漂浮式基础可以摆脱复杂海床地形以及复杂地质的约束。
漂浮式海上风电设计思路源于海上油气田平台。漂浮式海上风电的设计思路很大程度借鉴了油气领域的技术积累,海上风电场的风电机组基础很多是参考海上油气平台的设计建造,目前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基础类型主要包括四大类,分别是半潜式(Semi-submersible)、单柱式(Spar)、张力腿(TLP)和驳船式(Barge)。虽然漂浮式基础克服了在深水中地基建造和安装的困难,但也带来了另一个挑战。深海化后,海缆的电压增加,波浪和水流使得连接风机和电网的海缆承受较大且变化的动态负载,因此需要较好的动态海缆技术。
海缆-出海:海外业主使用国内海缆更具经济性
欧洲:成熟海上风电市场,海缆厂商集中且格局稳定。欧洲具备完善的海缆产业,厂商格局稳定:欧洲阵列海缆的龙头为JDRCable和Nexans,年份额分别达到41%和27%,送出海缆龙头为NKTGroup和Nexans,年份额分别为33%和33%。出口与本土海缆厂商竞争:业主会将非本土化厂商(产品价格-出口退税+关税+运费)与本土化企业(产品价格)对比。对比我国与欧洲海缆厂商产品价格:欧洲海缆巨头NKTkV交流海缆价格与国内厂商报价口径相比,仍高出13%,因此国内海缆仍能够通过较低的价格切入欧洲海缆市场。
塔筒-出海:钢材价格国内外差距大,中厚板钢材价格欧盟系中国1.5X,助力塔筒出海
(1)钢材成本优势:以天能重工年数据为例,塔筒的成本构成中,钢材、法兰等原材料成本合计占比达86%,其中钢材占整体成本能达到56%。欧洲价格相较国内较高,尤其是疫情爆发和俄乌战争以来,欧盟中厚板价格与国内价差越来越大,导致欧盟本土厂商制造的塔筒价格较高。根据5月27日的国内和欧盟钢价来计算(取钢材价格占比56%),国内塔筒成本为元/吨,而欧盟本土塔筒成本达到元/吨,欧盟塔筒成本比国内高48%,因而国内塔筒出口成本优势明显。
铸件-基于成本优势出口欧洲填补当地需求缺口,并取得高于国内的利润水平
海外包括欧洲风电铸件产品销售价格整体较高。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是欧洲钢价高企、电费高企,同时劳动力成本较高,对应风电铸件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国内企业能够以高于国内的价格在海外销售,并取得较高的利润水平。目前欧洲存量铸件产能已经所剩不多,欧洲本土铸件企业还有Lakber、WalzengiessereiCoswig、GRIRenewables几家,但规模相对不大,欧洲需求的很大一部分主要靠中国产能来满足,如日月股份等国内风电铸件企业都与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等欧洲风电整机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